工作动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生境质量天空地一体化协同监测机理与方法”2025年度学术研讨会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召开
9月7日,成都山地所李爱农研究员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生境质量天空地一体化协同监测机理与方法”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召开2025年度学术研讨会,并发布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生境质量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平台生境质量地面调查系统——林踪竹迹APP”。 李爱农研究员、北京大学李晟研究员、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赵联军,和应用单位代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纪委书记王文浩、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赵定、四川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孙鸿鸥、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宋政,以及各课题负责人、课题骨干、保护区一线工作人员等30余人参加研讨会。 会上,李爱农研究员详细介绍了项目的总体设计和执行情况,各课题负责人分别从研究背景、技术路线、研究进展、成果产出以及未来工作计划等方面作了详细汇报。 会后,项目组向参与应用示范单位发布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生境质量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平台生境质量地面调查系统——林踪竹迹APP”。该系统以“探微之路”为主题,旨在弥补遥感宏观尺度调查的不足,实现更精细的小尺度地面调查,助力调查人员高效完成信息采集工作。发布会现场,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APP的核心特点、各项操作功能、数据管理以及安装下载方案。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搭建了科研与保护实践的沟通桥梁,为进一步推动天空地一体化技术在大熊猫栖息地监测中的落地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提升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9月3日至6日,项目组还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栖息地生境开展了野外科学考察,并对生境质量地面调查系统“林踪竹迹APP”进行了现场测试,认真听取了一线调查人员的反馈意见,为该系统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实践基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生境质量天空地一体化协同监测机理与方法”由成都山地所牵头,联合北京大学、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实施,于2024年1月正式立项,执行期4年。项目立足于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主体地位,开展大熊猫栖息地天空地一体化协同监测理论与应用示范研究,填补大熊猫国家公园生境质量遥感表征机理研究领域空白,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天地一体化监测提供可推广的适用方法与监测系统。 项目总体介绍 各课题进展汇报 会议现场 “林踪竹迹”APP发布会 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野外科学考察 |
![]() |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13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