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夏令营进行时】领略导师风采,“云端”学术畅谈

时间:2022-07-12   文章编辑:人教处(研究生部)   文本大小:【 |  | 】  【打印

  75日至6日、12日至13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山地科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第二、三阶段导师线上学术报告及圆桌会顺利举行。 

  628山地风采展后,75日至6日为山地环境与数字山地学科领域组,712日至13日为山地环境与山区发展学科领域组。 

  为帮助营员全面了解我所科研学习情况,活动精心设计了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介绍、分学科学术讲座、招生导师在线交流、相关学科研究生在线学术与生活交流等环节。 

  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朝军研究员、数字山地中心主任李爱农研究员、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周明华研究员、山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玉宽研究员分别介绍了所在研究单元的历史沿革、研究方向、研究战略定位、服务国家的情况、科研平台建设、代表性成果、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帮助营员全面快速了解我所的研究单元特色研究情况。 

  相关学科导师则通过精彩纷呈的讲座报告形式,由表及里,由面到点,由方向到具体科学问题研究做了精彩的的阐述,如: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何思明研究员以“地质灾害动力学与监测预警”为主题,从滑坡动力学物理模型、模拟平台与危险性评价,泥石流动力学的物理模型、计算模拟平台与评价、大型滑坡-堰塞湖-溃坝洪水灾害链数值模拟平台、山区小流域山洪泥石流灾害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等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发做了深入的报告;陈宁生研究员以“泥石流科学预测与减灾”为主题,从“什么样的土容易发生泥石流?泥石流发生前有哪些预兆?引发泥石流形成的雨量是否相同?”等科学问题着手,进行简洁而精彩的报告;谭锡斌研究员以关于分水岭稳定性的定量化研究为主题,从分水岭稳定性的研究背景、研究进展以及应用实例和展望分析其研究情况;张少杰副研究员则以“降雨型滑坡泥石流预报模型方法”为主题,科普了什么是降雨型滑坡泥石流预报、滑坡的预报模型、泥石流的预报模型、模型的推广应用适用条件、最新的智能调优预报模型等研究内容;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靳华安副研究员以“植被参数遥感定量反演及产品生产”为主题,从遥感基础知识、植被参数遥感反演、植被遥感产品应用、现有产品存在问题及改进等方面做了学术报告;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魏达研究员以“聆听青藏高原的呼吸”为主题,从俯瞰“空中花园”、聆听高原呼吸到感知地下世界等内容,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又有趣的介绍了西藏生态环境情况;洪江涛副研究员以“西藏环境与发展创新团队”为主题,从科技贡献、成果应用与影响以及野外台站情况介绍了所在团队,致力于青藏高原研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山区发展研究中心于慧副研究员以“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与绿色发展研究”为主题,从生态问题的诊断与识别,研究目标、发展模式、重要意义等及部分介绍了研究内容与方向。 

  线上圆桌会环节,山地环境与数字山地学科领域组邀请了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李爱农研究员、靳华安副研究员,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姜元俊研究员、李新坡研究员、张少杰副研究员、刘晶晶副研究员、苏鹏程副研究员;山地环境与山区发展学科领域组邀请了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刘巧研究员、杨燕研究员,王文志研究员,山区发展与研究中心王玉宽研究员、傅斌研究员、逯亚峰副研究员与营员进行线上的互动与答疑。 

  晚上,相关学科的在读研究生还与营员进行了云上学术报告与生活情况交流答疑,通过轻松愉快的交流,让营员体验融入我所的科研学习生活氛围。 

  通过第二、三阶段的导师线上学术报告及圆桌会,营员们从远距离的“云端”,拉近了与山地所导师和研究生的心理距离,扩展了学术眼界,了解了我所的科研学习生活,帮助营员为下一步做好科研规划,寻找科研兴趣点,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打下基础。 

学术报告现场情况

学术报告线上情况

圆桌会及交流会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99 | 联系我们